结缘献血,踏上热血征途
潘志康第一次献血的经历颇有意义,刚上高三时,潘志康同班同学的母亲病情恶化,急需用血,班上近十名同学积极组建献血队伍,潘志康也是其中一员。在同学们的帮助下,潘志康同学母亲的病情有所好转,“这是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献血的意义。”潘志康也因此与无偿献血结下了不解之缘。这一次热心相助点亮了他献血之路上的第一盏灯,从此开启了他的献血之路。
大学期间,潘志康在机缘巧合下了解到成分献血科,不同于全血捐献,成分血只需要血小板,也使得成分血周期更短,两周后便可再次捐献。他与同学庞良辰悄然定下约定,只要身体允许,就会一直进行无偿献血救治患者。三年间,他们只要身在武汉,每隔两周就一同前往武汉血液中心献血,献血成为了他们长期坚持的“固定动作”。
从大一的第一次捐献成分血,三年间,潘志康献血29次,累计献血量超过10000毫升,相当于2个成年人的血液总量。潘志康无偿献血量排到全国高校学生前十位。
潘志康荣获2018-2019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,相关事迹被评为英国立博官网中文版“数统好故事”面向全校宣传,国内十余家新闻媒体进行报道和转载,《湖北日报》、《楚天都市报》、《长江日报》、《光明网》等媒体纷纷为他们点赞。
坚守初心,组建志愿团队
他深知个人力量的渺小,在自己无偿献血的同时,积极宣传公益献血,为他们普及相关的知识,让更多的人对无偿献血有正确的认识,带动他们一同加入无偿献血的志愿者行列。在校期间,他带动17名同学自发成立“初阳献血志愿服务队”,团队现在已有30多人,利用课余时间团队累计献血近50000毫升,他们共同倡导“健康生活、珍爱生命”的理念,号召和带动身边同学们早睡、早起,养成健康作息规律,积极投身献血之路。
2021年的五四青年节,恰逢迎接建党100周年,潘志康自发组织服务队成员开展公益巡讲,传播推普献血知识;在第36个国际志愿者日,团队在全校发起号召,组织同学前往武汉血液中心献血,28名同学全部成功献血,事迹也被《楚天都市报》、《湖北日报》等多家媒体报道。
他们的付出如同他们的名字一样,带给人们无限温暖,阳光初降、万物生长。如今,团队成员还在增加,越来越多的同学知晓他的事迹后开始加入他们,他很高兴有更多的人成为无偿献血志愿者,他成立“初阳”的初衷——汇聚点滴光芒让无偿献血的路长明如昼正在一点一点的实现。
捐髓救人,脚步从未停下
2019年,刚上大二的潘志康在一次献血中申请加入中华骨髓库,并在入库志愿捐献者同意书上签了字。随后不久,他便接到武汉市血液中心配型成功的电话,当即就决定同意捐献。在面对父母最初的不同意时,他坚定初心,积极与家人沟通,整理了几乎他所能找到的所有的捐献骨髓案例和父母沟通,同时请正在攻读医学博士的哥哥为父母进行科普讲解,那时的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:不管怎样,我都要做。起初父母拒绝回复他的消息,但他一直坚持和父母分享自己的想法,就这样经过一周的沟通,妈妈回了消息,“想做就做吧,我只是担心你的身体。”作为农村家庭独生子的他,面对父母的担心,他能理解父母的心情,但一想到患者十几年的等待,便选择义无反顾的去帮助他人。
爸妈的同意带给了他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动力,让他在面对骨髓捐献全过程时有了坚强的后盾,在确认造血干细胞混悬液的捐献成功后,他给素未谋面的受捐者送去了一份手信,手信中写道“我的任务完成了,世界那么大,你值得多看看”。令人感动的是,受捐者很快也给他寄来了一封感谢信,信里说:“衷心感谢您的无私帮助,给予我女儿重生的希望,我们一定会珍惜您这份真情大爱,让我女儿努力早日康复,重返校园”。他以一己之力,救人于危难,而这一次捐献经历让他再次感受到了血液与生命的距离,感受到无偿献血的意义。
据湖北省红十字会骨髓库数据库显示,他成为全国第11898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,湖北省第471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,也是湖北大学首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。《中国青年报》、《楚天都市报》头版报道了相关事迹,《湖北日报》、《楚天金报》、学习强国等30余家媒体报道了相关事迹。
“青春由奋斗而出彩,人生因奉献而升华”,选择在大学生涯里积极投身公益事业,就是为了在奉献中书写最美好的青春年华。他说:“宇宙浩瀚,征途漫漫,我们都要敬畏生命、热爱生活,在感受爱、传播爱的过程中,遇见美好人生。”他也表示在今后的人生中将继续作为公益事业的践行者和宣传者,立志作为新时代的热血青年不断努力。他用热心、热情、热爱,传递对于生命的敬意,他用“有梦不觉征衣寒”的信念,挽救他人生命、承担社会责任、传播人家大爱,他将继续做那个热血少年,带更多的人奔赴远方美好。
目前,潘志康在致力于无偿献血事业的同时,已入职一家深圳的互联网公司,在公司里沉淀知识,学习技术,期望以后能够有能力为社会做更多贡献。